说课稿

时间:2025-07-16 04:05:10
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

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

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,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,认真拟定说课稿,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
说课稿 篇1

一、教材分析:

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《美术》(人美版)第三册。属于造型。表现领域的课程。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、分析北京的桥,了解桥的结构、艺术特点以及用途,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,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北京的桥,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。

学生分析: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。但是对于桥的历史、用途、结构并不了解。为此,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:搜集各种有关桥的知识,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、了解桥的知识,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。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线描能力,所以本课安排学生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桥。

二、教学目标:

认知目标:让学生仔细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,了解北京地区古代桥的历史及现代桥的作用,以及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;欣赏桥的造型美。

技能目标: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、处理信息的能力。并启发学生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北京的桥,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
情感目标:通过欣赏、表现过程,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,培养学生爱家乡、爱北京的情感,增强学生的自豪感。

三、教学重点:

认识了解有关北京的桥的知识、作用以及外形艺术特色;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北京的桥。

四、教学难点:

桥的不同结构表现方法以及画面组织;感受桥的造型美。

五、教学方法:

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,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猜谜语、做游戏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,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并从中得到锻炼,从认识桥的历史—桥的作用—桥的结构—桥的表现方法,我采用了“循序渐进”、“情境性教学方法”、“ 演示法”等进行教学。

六、教学程序:

下面我以教学程序为框架,以教学思想为先导,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主要教学方法:

一 导入部分:谜语:驼背公公,力大无穷,爱驮什么?车水马龙。(谜底:桥)出示板书课题——北京的桥。

目的: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,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桥的谜语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学习的趣味性。通过谜语中对桥的语言描述,使学生对桥的形状有了简单的了解。

二 讲授新课部分:我设计了六个环节,六个环节都紧密相连。

(一)第一个环节:做游戏

1。首先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。

2.出示抢答问题:

(1)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?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?

生:公元35年,建在长江。

(2)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?

生: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。

(3)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,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,你们知道吗?(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)

生:中国人自行设计、制造、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。

目的: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了解、学习有关桥的资料还有知识,课上以抢答游戏的形式,反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为之后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。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,同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桥的历史和特征,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,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。

(二)第二个环节: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桥的历史(展示课件)

我国的最早的桥梁大多是木桥,如:独木桥。

直到人们发明了砖和铁器,桥的外形和制作材料也多了起来,从而增添了石柱、石梁、石桥面等新构件,使石拱桥应运而生。

提问:根据你们收集的材料,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的桥?(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)

学生举手回答:石桥、砖桥、竹桥、藤桥、盐桥、冰桥……

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,人们设计建造了许多外观新颖、起到不同作用的桥。

(北京的桥)说课稿 人美版第三册说课稿,标签:美术说课稿,美术说课教案,

提问:那你们所知道的现在的桥都有哪些呢?(根据回答展示图片)

学生回答:铁桥、钢桥、立交桥、公园里的桥、过街天桥

目的:通过对桥历史的讲解,解决了学生缺乏对桥文化的了解。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古代桥和现代的桥分别进行了提问,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找的资料,利用回答问题的过程,把知识相互补充,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。第二个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。并对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,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古代劳动人民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充满了崇敬。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。

(三)第三个环节:桥的作用(展示课件)

设置问题请小组讨论:北京的桥很多,它们最早的用途是什么?在现在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?

生:在过去桥是过河的。现代桥的作用不仅仅用于便利人的过河,还可以实现四通八达、人车分流,并可以节省土地的作用。美观、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。

目的:发散学生的思维,为设计桥作铺垫。

(四)第四个环节:介绍北京桥:

1。教师:那有一首关于桥的歌曲,你们听说过么?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?

学生回答:听说过,叫《北京的桥》。

教师播放《北京的桥》的歌曲片断。

学生欣赏歌曲。

2.北京古代的桥:(1)金水桥:天安门前的金水桥,通体的汉白玉,连接成五坐并列的石桥。(2)沁芳庭桥:处在大观园中轴线上,白石为栏。(3)颐和园里十七孔桥:犹如一道彩虹,凌空飞架在昆明湖上。(4)北京芦沟桥: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。始建于金朝,全长267米,有桥墩十座,共11孔,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,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。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,神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(5)颐和园玉带桥:都是大型石拱桥。玉带桥全部用玉石琢成,配有精制白石栏板,显得格外富丽堂皇。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。始建于金朝,全长267米,有桥墩十座,共11孔,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,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。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,神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

3.北京现代的桥:玉蜓桥、天宁寺立交桥、复兴门立交桥、三元桥、过街天桥。

目的:利用听《北京的桥》这首歌曲过渡到介绍桥,我使用了“情境教学法”,为学生创设环境,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。在介绍北京的桥的过程中,我是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的,这样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桥的变化。古代的桥我选择的都是外形美观、各具特色的古桥,金水桥的选择,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。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……此处隐藏10114个字……>

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目标

1.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,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,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、自信心和自豪感;

2.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,增强对其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;

教学重点和难点

重点:中华文化博大精深;继承、发扬、传播中华文化。

难点:传统美德,薪火相传;

二、说教法:

这一课属于知识课型,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,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、民族文化为依据,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,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、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,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,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,增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。据此,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,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”的教学理念。

三、说学法:

根据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,本课采用“自主学习,合作探究”的教学模式。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继承传统美德为主线,以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,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,以课堂讨论,解答疑问衔接各个教学环节,师生互动,合作探究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完成教学目标。学生通过聆听观看、阅读思考、小组讨论、回答练习等手段,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,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,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做好适当的点拨、引导和总结。

四说教学环节:

课时安排:1课时

课前准备:

1.结合教材内容,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华文化某一方面的资料,通过研究,展现其魅力,可以多种形式展示。

2.了解苏武牧羊、徙木为信、负荆请罪的故事。

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

(一)导入新课:关于文化的话题,我们不是第一次探讨,还记不记得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文化的内容是什么?

引导学生回忆,思考自由回答:

教师归纳:多元文化地球村。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。

今天,我们侧重探讨的是中华文化的内容。

活动一:看谁说的多

1、提到中华文化,你会想到什么?

2、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?学生回答(略)

谈起文化,不少学生觉得很抽象,因此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事物,因而也就生动具体了。

(二)体验新课 多媒体展示

体验内容:⑴中国的民族服装、旗袍、饮食文化、长城故宫、建筑风格、京剧脸谱,民族乐器,书法,绘画,武术、儒家思想,哲学思想。

⑵一些有关奥运会的图片资料

体验要求:1、体验本课的学习内容,做好体验笔记

2、完成课文中的小问题或需要填写的内容

体验提示:1、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具体内容?

2、课文中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?

3、懂得了什么道理?理解了什么问题?

4、课文中还有哪些疑难问题?

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,形成互补。如学生在完成体验过程后的笔记:⑴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?⑵ 中华文明文明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在哪?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什么组成的?⑷ 我国的传统文化乃至对世界有什么影响?⑸ 中华民族在创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创造了什么?⑹ 我国传统道德精华的品质是什么?等等

活动二:品味中华文化

1、 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?

2、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?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?

3、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?

活动三:谚语和格言赏析

1、 吃一堑,长一智

2、 车到山前必有路

3、 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

4、 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?

5、 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

6、

7、

8、

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,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,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?

活动四:讲故事

1、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

苏武牧羊

负荆请罪

徙木为信

2、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?

最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对学习内容提出的问题:⑴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?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?⑵ 中华文明为什么历尽沧桑而不衰、饱受磨难而不绝?⑶中华文化的影响和地位如何?⑷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文化?⑸ 我们中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?⑹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化 等

(三)课堂小结:几千年来,我们的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,用勤劳和智慧开发了祖国的大河山,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。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。它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我们青少年有义务、有责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
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,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,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!

说课稿 篇8

一、说教材

这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所写,收在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》七年级(下),体裁是童话。

二、说教学目标

无论是小说,还是童话,都需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,揭示主题。所以,我把刻画人物形象,挖掘主题放在了第一个教学目标,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。孩子们的到来,给巨人带来了春天和欢乐,是巨人发生从自私到充满爱心这种巨变的原因,要对它阐述明白,让学生真正理解爱的伟大力量,因此我把“引导学生领会巨人发生变化的原因”放在了第二个教学目标,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。

三、说课时安排

这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,但我认为,它对学生有很深的启发和教育意义,因此安排了两课时来学习。给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。

四、说教学过程

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四个活动:活动一,导入;活动二,刻画人物形象;活动三,理解主题;活动四,品味语言。如果课堂时间允许,还可以把“作业布置2”作为活动五,课堂拓展。

五、说教法。

在这一课时里面,我主要采取“创设情境,以问题驱动课堂”的教学模式,通过问题的解决,完成教学目标。针对具体情况,加以适当引导和点拨。

六、说学法。

学生采用“勾画、讨论、交流、合作探究”的学习方法。必要时,通过朗读来加强感知,增进理解。

七、说问题与活动设计

我把全文内容分解成四个模块,每个模块下又设置几个不等的问题。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目标。问题的设置都较为简单,主要是直接提问和引用提问。

结束语:

各位领导、各们老师,再次感谢大家的听课。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,不吝赐教。谢谢!

《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